纺织服装机械网

登录

改革开放三十年 看中国服装印花装备业变迁

发布时间:2009-10-22
浏览次数:1549
  近二十年来,中国服装印花行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式的原始手工操作到具有相当规模、半自动化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并正逐步向以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更高境界迈进。本文通过一位老印花工作者(如皋天元服饰印花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德强)讲述其20年的印花从业经历,以“我的足迹”来展示中国服装印花装备业的发展缩影。
  机缘巧合,我跨进丝网印刷的大门
  公元1990年,那年我四十岁,在一家生产化工设备的集体工厂当厂长。当年我的一个中日合资服装厂的朋友以四万美元的价格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六色手动转盘印花机、一台4m隧道烘干机和一套小型晒版机。东西不错,但不能满足批量生产需要,而且价格太贵了(1990年,四万美金相当于二十余万人民币,而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仅不足百元)。朋友问我能否仿造?已有二十年机械制造经验的我,在只让看不让拆的前提下仔细琢磨了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当即拍板:可以造!十二万三台!
  三个月后,我用朋友提供的十二万人民币造出了四台机器,按照约定,三台给了朋友,多做的一台我自己的工厂留下了。我感觉这款印花机应该有市场需求。
  于是,我走访纺织总会装备司和中国针织工业情报站,并在“针织工业”杂志上刊登广告。此后的数年中,共计生产了近百台这种印花机,获利颇丰。可惜的是,该机型存在先天的缺陷:定位精度较差及套色数的局限,尤其不适应大规模生产。一番喧嚣之后,不可避免地逐渐沉寂。然而正是这次经历,使我对丝网印刷,尤其是服装印花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
  歪打正着,曾经的网印从业经验使我抓住了新的机遇
  转眼间到了1996年,厌倦了集体企业体制的我正辞职在家,不知所事。一位过去的客户加朋友透露了一个信息:上海的一家著名日资印花公司,全部采用日本造的印花生产线,为了占领青岛市场,想找一家有经验的工厂,模仿日本造的生产线,在青岛克隆一个印花厂。根据朋友的指点,我找到这家公司,一位72岁的日本老者接待了我,他正是这家公司的会长。他领我参观了他的一个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整齐新颖的印花台板和在台板上自动走来走去的烘干机,我顿觉眼前一亮,彷佛看到了印花行业的春天。
  过去的几年,因为推销印花机的缘故,我见到过不少印花厂:三五条肮脏破旧的台子,十来个打着赤膊的工人,手持嗡嗡作响的电吹风,还有的腰间别着芭蕉扇——用来扇干刚刚印好的涂料……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印花厂的写照。一群中国最早的服装印花开拓者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吃苦耐劳,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在陌生的领域中探索着,他们迫切需要更先进的装备来武装自己,让自己不再在外国同行面前低一头、矮一膀子!
  我的真诚及曾经的丝印从业经验和对服装印花的一知半解,竟然获得这位日本老者的信任,几经周折,他把青岛工厂的全部设备——8条36米长的日式印花台板及8台自动烘干机的订单交给了我。于是,诞生了一家专业从事印花设备生产的企业——如皋天元服饰印花设备有限公司和她最初的八名员工。
  我和我的全体员工在完成了全部设备的安装调试后一起登上了崂山,沐浴着深秋的金色阳光和略带寒意的渤海湾的海风,我心潮澎湃,踌躇满志。
  出乎意料,小作坊竟然做出大产业
  凭心而论,当年我在崂山之巅浮想联翩,却怎么也没想到,仅仅经过十多年的打拼,这些小打小闹的印花作坊,竟能迅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规模的产业群体,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我的只有八名员工的小公司,也能发展成如今的模样!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正走出低谷迎来飞速发展的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被禁锢多年的对美的追求一下迸发出来。国外时尚的文化衫在青年人中流行开来,内衣外穿也逐步为国人接受,新颖别致的印花成为休闲服装的卖点。世界工厂的形成,服装业首当其冲,越来越多需要印花的服装订单潮水般涌入国门。然而,国内印花业现状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无论工艺、技术还是装备、材料,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这时的我,正怀揣着我的处女作照片走家串户,向印花厂的老板们推销这套设备。万事开头难,不少老板把头摇得象拨浪鼓:我们这些台板印得好好的,你那东西能比我们的好吗?还有那漫不经心走来走去的烘干机,那要耗多少电呀?还没有我的电吹风好使。也有些外企的厂长,用不屑的眼光看着我:你?中国人也能造这样的机器?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苏州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印花厂老板对我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正为一年内出去七八个骨干员工、在他的周边开出六家印花厂跟他抢生意而发愁。他一心要改进装备,改变面貌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他订购了6条生产线,车间内部装修一新,并突发奇想地在走道上铺上了大红地毯,工人穿上崭新的制服。一切就绪,请来外贸公司及国外发单的客商,一时间在苏州引起了轰动,订单自然滚滚而来。
  数年间,类似的故事在上海、青岛、宁波、晋江、广州等地反复上演,大大小小的采用这种新型装备的印花厂在东南沿海的纺织服装业发达地区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动辄数千米印花生产线的大规模、超大规模印花企业比比皆是。目前,已经出现拥有八千米以上印花生产线,1600多名员工,日产印花衣片50万片的印花企业。发展之迅速,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难怪当年第一个跟我合作的那位日本老先生三年后不无遗憾地跟我说:我真后悔,悔不该当初让你来做设备,还不如多花钱从日本买。也不至于这么短的时间中国出现这么多印花厂,让我一点竞争优势都没有了。
  其实,他真的想错了,即使没有我跟他的那次合作,中国印花业的迅猛发展照样会不可避免地如期到来,这是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
  随着印花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印花设备制造业也随之成长起来。一时间,光小小的如皋境内就涌现出十几家大大小小的印花设备厂,而我们如皋天元印花设备有限公司更是得到飞速发展。从租用别人几十平米车间、八名员工起步,到现在近20000平面厂区及11000平米整洁高大的三层厂房,员工队伍发展到一百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十多名。自主开发的产品除印花生产线自动烘干机以外,还有各种规格的绷网机、晒版机、隧道烘干机、印花污水处理装置、全自动压烫机、全自动印花机等三个系列,几十个品种。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尼以及芬兰、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市场。天元产品以先进技术和贴心的服务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向自动化进军,圆十五年前一个梦想
  时间回溯到1993年,那年我带着仿日本的手动转盘印花机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纺织机展。在展馆门前的广场上,赫然陈列着一台产自澳大利亚的全自动转盘印花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印出如此精美的图案!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熟练地摆弄着结构复杂的机器,一件件漂亮的衣服就这样印出来了!
  这才是印花机!那一刻,我脑海里就产生一个梦想——要制造属于中国人的自动印花机!
  以后的每一年,不管有没有我们的产品参展,我都会参观纺机展和丝印展,长时间驻足于外国全自动印花机的展位前,心里盘算着能不能、怎样才能制造出属于我的全自动印花机!
  一直到2005年前后,市场上才开始出现国产的全自动印花机,而我公司研发的转盘自动印花机也在自己的印花厂里悄悄地试运行。此时,美国MR、奥地利MHM、澳大利亚TS等先进机型已几乎瓜分了中国全部的自动印花机市场。我沮丧地发现,我们自己制造的自动机,无论在精度、可靠性、适用性还是外观上都无法与成熟的国外机相提并论。同时,我还发现,即便是先进的国外机,也只适合印刷一种叫做热固油墨的专用涂料,而在国内市场唱主角的水性胶浆根本无法使用。这时又传来“热固油墨因环保问题,将会在数年后被欧美市场禁止使用”的消息,全自动机还有戏吗?十多年的梦,难道终要破碎吗?
  我不死心,我不放弃!我还在不停的思考,不停地钻研。这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椭圆形印花机,可以一印头对应多块台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要找的机型吗?胶浆每印要烘,而且容易堵网的问题,不是有希望解决吗?于是我全盘否定转盘机,拆除已见雏形的机器,潜心研究全新的椭圆形全自动印花机。
  中国创造,科技领先实现全面超越
  近四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以前人为借鉴,以科技为先导,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款全新的全自动印花机TYSL终于撩起面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台好的印花机首先必须解决定位精度问题。没有高精度就没有高品质的印花。传统概念认为,椭圆形机由于自身结构和传动方式的局限,难以达到圆形机那样的定位精度。我们的团队,不迷信、大胆创新,发明了独特的多元定位系统,使每个印头的定位精度达到±0.02mm,而且可以长期保持(该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并郑重承诺,这样高的精度,五年免费维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先进的国外机也难以做到。
  其次,克服胶浆堵网是一大难题。尽管采用椭圆形结构,一印头对应三块台板布局,但由于烘干机高温烘烤,夏天高温和北方干燥等因素的影响,胶浆堵网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自动印花机的正常使用。对此,我们针对性地采取加装内置式超声波加湿装置,并对烘干机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造,有效地克服了堵网现象,使机器可以使用各种印花材料并能长时间顺利运行。
  第三,机器能无故障长期运行,是其能否为市场接受的前提。国外机售后服务麻烦且成本高使众多自动机使用者吃尽苦头,然而国产机的可靠性也是用户最不放心的。如果买一台机器,三天两头出故障,岂不是自找烦恼?为此,我们从选材到加工再到装配,无不精益求精,而机器的关键零部件都选用了日本、意大利或中国台湾的名牌产品,以确保机器长期稳定运行。这不仅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第四,只有努力降低机器的使用成本,提高机器的经济效益,才能为用户所乐意接受,并迅速占领市场。我们在确保机器性能优越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加强管理,力求压缩成本、降低售价,以获得最高性价比。同时方便操作、节省人员、减低能耗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上海的一位用户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算了一笔帐:他有一款订单,平时8个工人十小时只能做1000件,而用上我们的机器后,五个人(按要求四人即可,因还不太熟练操作的原因用了五人)十小时干了4000件。以此计算,只要订单充足,一年即可收回成本,而手工操作做同样的订单几乎不赚钱。当然,由于订单数量、难度、价格不同以及管理的差异,结果不尽相同。
  第五、如何方便操作,提高效率也是自动机能否为市场接受的关键。有个客户向我提了个问题:我们现在的订单都很小,每款只有一千件左右,如用机器印完只需2.5个小时,而打样对版也要两三个小时,岂不是花去五六个小时?倒不如台板印得爽快。这一问,把我问住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有一种方法,能把对版时间缩到一小时、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对此,我们潜心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一种能在打样同时,锁定网版,到正式生产时不用调节对版,几分钟装版完毕即可正常生产的方法(此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从而大大缩短辅助工作时间,使机器的利用率达到最佳。
  此外,为了提高机器运行速度,降低能耗,工序间烘干效率的提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胶浆印花过程中,碰到较大的块面(如打底等),要使印好的色块表面尽快干燥,以便下道工序印刷,一般烘干机需要10秒以上。这不仅大大消耗能源、增加成本,还使整个机器的运行节拍变慢、效率下降。针对这一难题,我们不仅对烘干机加热器进行优选,还对烘干机内部结构进行大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此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大块面(40x50cm整块面)的烘干时间缩短为5秒,能耗降低40%以上。机器运行的经济性得到很大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世界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是让中国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更是首当其冲。致使印花业很多工厂,开工不足,效益下降,加上前几年已发生的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工人难招更难管的局面,行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然而更多的有识之士却是在危难中看到机遇,困局中勇于挑战。他们把这次大调整当作企业技改升级的契机,把实现印花过程自动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化解风险、实现突破的利器,真所谓时事造英雄。正是这样的危局,造就了一批先知先觉的业界精英,也只有这样的危局,才能大浪淘沙、强者恒强。
  我们如皋天元印花设备有限公司的团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压力和动力,面对业界同仁的期望和重托,从未放弃过努力,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顶着市场的风浪和挑战而上。今年春节以来,我们只在端午节那天放过一天假,近几个月更是从早七点到晚九点,员工们没有一个喊累,没有一个怕苦。因为他们知道,七月份至今,我们的TYSL全自动印花机已经订出去十二台,交货期排到十一月底。在金融风暴还没有过去的今天,我们没有感到一丝凉意,胸中充满的是责任和希望的豪情。我们确立了更高的目标:精益求精,精心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心心相印,贴心服务博取用户信赖,让TYSL全自动印花机走向世界!
  已到耳顺之年的我,也是每天和同事们研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早七点,晚九点,满怀激情,乐此不疲。有朋友戏问我说,老邱,你干嘛如此不知疲倦,难道钱还不够用吗?我笑笑答道:为钱我早就不干了,可是中国的服装印花业需要TYSL全自动印花机,而TYSL全自动印花机需要我。春蚕到死丝方尽,能为挚爱的事业奉献我的毕生精力,岂不是人生一乐?

上一篇:周成建:“不走寻常路”的服装人

下一篇:“穿”越60年:扬州老裁缝的“服装演义”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