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机械网

登录

深度打造360度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圈

——访海东青新材料集团行政总裁CEO粘伟诚
发布时间:2011-09-27
浏览次数:1682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德产业用纺织品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记者就企业如何在世界经济严峻形势下成功突围采访了海东青新材料集团行政总裁CEO粘伟诚,他的一番精彩言论带给业界丰富的启迪。
  
  记者:在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面临严峻考验。而海东青集团在2010年却取得骄人业绩,非织造材料和再生化纤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4.2%、24.0%,这样的成绩是不是预料之中的?
  
  粘伟诚: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原材料紧缺的高成本时代,一个企业要取得市场主动,必须树立自己的经营理念,摒弃旧的思维方式。
  
  近年来,我们着手建立三大体系,即装备改造、生产管理和市场信息体系。集团把持续的技术提升作为成功的不二之道,致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强科研力量,改良现有产品,加强产品的功能性开发,以提高生产效率及减少制造污染。
  
  为此,我们先后与天津工业大学及武汉纺织大学分别联合成立“非织造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新材料研发中心”,推动集团在研发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并且在今年,集团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3月份集团与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环保过滤材料研发中心”,6月份集团与东华大学联合成立了“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截止2011年6月底,集团已获专利7项,正在申请注册专利22项,其中23项专利由我们独立申请注册,其余6项由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申请。
  
  记者:您提出360度产业圈的概念,并认为一流企业是“卖技术”的企业,这如何解释?
  
  粘伟诚:360度产业圈不同于上下游的概念。企业追求全方位发展,按IT业的思路,从差异性管理到产品设计由物理性至功能性乃至智能性的升级,打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公共服务平台。这就是我常说的“成果在市场不在公司”。
  
  举个例子,今年4月,我们在北京成立了海东青(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就是尝试着建立一个智能团队,一个吸收各方面人才的智囊库,培养一批交叉型人才,包括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和异业型人才。他们是各方面的精英,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成果和增长点。
  
  记者:这个设想非常新颖,投入和产出能否平衡?
  
  粘伟诚:我们先期投资1000万元,明年初建立初步通道,将巨资吸引为我所用的人才。我一直认为,品味效益的方式不仅仅是金钱,而是赋予传统的材料新的生命,通过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企业跳跃式发展。展望未来,新材料行业的潜力巨大,将为集团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国家“十二五”规划把积极扩大内需和推动绿色经济作为主导方向,新环保材料必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这为非织造材料及再生化纤带来无限商机。目前集团还有哪些新的打算?
  
  粘伟诚:为满足市场对非织造材料及再生化纤的需求,集团将继续建设新的生产设施,并对现有的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以扩能增产。目前,集团共拥有26条非织造材料生产线,包括17条缝编线及9条针刺线,年产量可达1.6亿米;2条再生化纤生产线,年产各类功能型涤纶短纤4.2万吨。同时,集团已向福建省永安市购地约600亩,计划将再生化纤的产能扩充12万吨。此外,集团还从德国迪诺公司引进了2条目前世界上工业过滤材料制造行业最高端的生产设备,预计年产能量可达1,800万平方米。
  
  在研发方面,集团未来将凭借其研发能力及勇于科技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并加强与业内知名大专院校合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以提升集团的技术水平。此外,集团计划将目前民生消费品市场的定位逐渐转移至工业消费品的市场,积极拓展过滤材料及汽车内饰市场,并进一步扩大客户来源及内需比重。
  
  (来源:中国纺织报)

上一篇:紧密结合,携手成长

下一篇:王胜培:东莞是皮革制鞋业发展的“沃土”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