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蓝图渐清晰,纺织人不该错过这个产业机会
- 2019-02-281900
- 来源:中国纺织服装机械网
从蓝图变为现实,粤港澳大湾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月18日,中共*、*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谈及制造业,“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加快发展*制造业”、“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如何搭上这辆政策快车,整合资源、实现升级发展,行业组织、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打造“时尚湾区”
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中心城市,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7个重要支点城市,是中国改革程度深、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之一。未来,通过硬件上的互联互通和软件上的对接融合,这里将诞生一个的湾区,形成城市群。
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环,2018年广东服装业发展环境面临新变化,从贸易摩擦到国内经济调整,从消费增长放缓到综合成本提高,从产业要素变化到竞争格局重组,都经受了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大湾区纺织服装企业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卜晓强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时尚产业联盟”,广东传统的服装产业进一步扩大到更大范围的大时尚产业,而且还专门推出了“粤港澳时装周”,为广东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时尚产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此次“规划纲要”的颁布,广东除了要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产业进行重新的定位,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这一规划进行宣贯,让行业内外形成产业转型发展与提升的共识,建立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新的思路,优化广东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结构,引导企业和集群向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以开拓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而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绿色湾区、人文湾区、科技湾区、时尚湾区。
卜晓强表示,以广州为例,作为千年商都,商贸是广州的强项,以越秀区的流花商圈为例,商圈内聚集了数十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往,这些专业市场从事的大多是服装服饰批发,经营模式单一,不能适应未来大时尚的发展模式。
如今,广东通过打造广东时装周、红棉时装周、流花服装节、广东时尚艺术研究院以及粤港澳时装周,通过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以红棉时装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经华丽蜕变为前沿的时尚商贸平台,有力推动了服装流通业向化方向迈进,打造出国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并成为时尚进入中国不可忽视的桥梁,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时尚文化交流合作的生态系统。“这对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时尚产业的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广东时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仅密切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推出,而且也展示了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前瞻性。”
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规划纲要”在第四章中就“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提出要求,具体包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在2018年8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服装产业升级发展论坛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国内或者是整个中国具有创造GDP能力的地区,在不到1%的国土却创造了全国12.4%的国民生产总值,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
他谈到,纺织服装行业可以把高新、*、适用的技术用到生产、销售、设计、品牌方面来,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粤港澳地区的产业优势既有区别,又有互补,不同产业的优势也可以实现整合和互补,服装产业可以从中获取更多资源,比如金融资源、人才资源、自由贸易港资源等,使更多企业实现走出去,做强“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地位,从而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会。
广东省从实际出发集合技术,企业和品牌,的产业集群,的人才,的时装展会等,能够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做出特殊的贡献。
国家*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在2018年3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时尚产业圆桌会议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有活力和具创新精神的地区,成为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示范区。粤港澳时尚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产业,而广东的服装生产与出口在全国位居*,有特别活力的产业集群,众多品牌非常活跃,具有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基础。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董事长孙家雄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内特有的“一国两制”政策,为区域内行业合作、共同应对竞争提供了更多选择,不仅可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也可以规避诸多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广东是中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从珠江三角洲向东西两翼延伸,主要集中在深圳(女装),虎门(时装),惠州(男装),中山、园洲(休闲服),南海、小榄(内衣),普宁(衬衫),佛山(童装),新塘、开平、均安、大涌(牛仔服),潮州(晚礼服),大朗、澄海(毛衣),张槎(针织)等地。
近年来,广东服装业从整体上加快了产业升级。
2018年,虎门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8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8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亿元,对外经济持续回暖。全镇进出口总额383.5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出口总额222.6亿元,增长11.3%。在产业升级方面,虎门正着力提升服装服饰业,加强与深圳睿时尚等机构的对接,积极引进一批时装设计师团队,对富民服装城等传统服装商圈开展提质改造。
毛织业是大朗镇的特色和支柱产业,约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1/3。大朗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毛织纱线集散基地、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过去的一年,大朗推进创新加速转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织交会,获得“中国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等荣誉。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281亿元,2017年为3193亿元,同比增长3.9%。广州流花商圈,又名小北商圈,是广州人流量大的商圈。流花商圈凭借着富有活力的市场机制,成为目前国内规模大、成交额高的服装批发贸易集散地、中国服装品牌的孵化地和国内外的交流地,为越秀区赢得“中国服装商贸名城”的称号。
香港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2005年10月,中国内地与香港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二,即《安排》第三阶段(CEPAIII),进一步向香港公司开放内地市场。根据CEPA补充协议二,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原产香港的产品,包括纺织品在内,均可免关税输入内地。
来自香港贸发局的资料显示,香港的纺织业不但向本地服装制造商供应布料,也向内地及其他离岸生产基地的厂商供货。香港纺织业以供应印染布料闻名,其他强项包括棉纺、梭织牛仔布、针织成形衫片及幼针棉织品等。
随着制造业形势转变以及竞争加剧,香港纺织业已朝高增值的方向发展,提供原创设计及原创品牌产品,以迎合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目前,纺织业者在香港主要从事较高增值的活动,例如销售、市场推广、品质控制、设计及开发等,生产活动则在外地厂房进行,因此香港的纺织品出口构成中,绝大部分属于转口。
香港纺织品总出口于2017年下跌3%后,2018年上半年增长不足1%,期内转口占纺织品总出口近99%。转口纺织品中,逾76%来自内地。
亚洲是香港大的纺织品出口市场。香港纺织品出口市场中,9个位于亚洲,其中内地是首要市场。
近年,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传统市场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及孟加拉国)的纺织品出口商提供较优惠的市场准入,此举削弱了香港生产商的竞争力,加上中国内地劳工成本上升及环保法例日趋严格,越来越多香港纺织品制造商把较低端及量产产品的生产活动转移至孟加拉国、柬埔寨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香港则主力制造精良及高增值产品,例如环锭精纺、开端精纺、幼针棉织品以及复杂印花染色布料。
为了加强在*市场的竞争力,一些香港纺织公司与内地企业建立策略合作关系,例如与内地棉供应商合作,生产棉纺织品。
澳门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上世纪60年代,澳门制造业以纺织制衣业为主,且以劳动密集和外向型为模式发展,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及欧洲,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除纺织制衣业之外,玩具、电子和人造丝花等工业亦蓬勃发展。踏入90年代,澳门受到欧美两大出口市场经济疲弱、本地工资上涨的影响,加上新兴工业国家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放缓。
目前,澳门瞄准中国与葡语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巨大合作空间,充分发挥与葡语国家的紧密联系优势,持续推动“三个中心,一个平台”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中葡经贸合作会展中心、中葡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以及中葡双语人才、企业合作与交流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