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机械网

登录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

2023-12-27871
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12月22日,第七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3年12月22日
 
  今年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开篇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在此背景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纺织非遗在中国式现代化和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系统回答产业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科学指导产业创新实践,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第七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得到文旅部非遗司、工信部消费品司的关心指导、内蒙古兴安盟行政公署和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力支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表示衷心感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诚挚敬意。
 
  下面,围绕大会主题与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贡献纺织非遗力量
 
  1、秉承“两个结合”,寻找纺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由之路。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指导产业持续发展,既要探索把握科学规律并做到运用自如,又要对产业实际状况和优秀传统文化了然于胸、融会贯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坚持“两个结合”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提升纺织文化软实力和新时代纺织工业文明水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讲好纺织故事、展现行业魅力。
 
  2、着手“追根溯源”,寻找增强行业文化自信的动力和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随着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和对美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深化,行业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业态创新,都开始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支点,使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在凝结技术进步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同时,为优秀传统文化所浸润与观照。产业主体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力与美,成为打造文化自觉,传播文化自信的价值载体。未来,中国时尚的软实力提升与话语权建设,更需要挖掘文化流变的“大本大源”,深度提炼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在固本培元、疏源浚流中巩固中国时尚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国纺织工业建设时尚强国的坚实文化根基,擦亮中国时尚与世界交往的鲜明文化特色。
 
  3、着力“守正创新”,寻找推动纺织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方法
 
  纺织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积淀,以纺、染、织、绣、印和民族服饰为主体的纺织非遗体系,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重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凝聚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匠心精神和未来憧憬。在现代文明大潮涌动和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守正创新应该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识。未来,要坚守纺织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中的精髓,“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辩证取舍和创新发展纺织非遗的文化内涵、制作技艺、材料工具、产品形态和应用功能,引入现代设计、制作、市场手段,丰富纺织非遗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活实用性,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努力构筑纺织非遗新气象、激扬新活力。
 
  4、着眼“开放包容”,寻找奠定纺织精神与物质文明的视野与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新石器时代“骨针”,西汉时期“古丝绸之路”,到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男耕女织”、黄道婆纺织技术,以及近代中国机器纺织业发展、新中国计划经济纺织工业体系建设等等,纺织文明不仅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巨量财富,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工业以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举世公认的国际竞争优势由纺织大国成为纺织强国,其步入辉煌的根本源泉是纺织工业始终坚持传承发扬自身产业文明的优秀传统,善于消化吸收先进国家的科技与管理经验,通过与其他国家工业文明的交流互鉴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形成与提升自身的工业文明水平,生生不息保持旺盛产业活力,在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协调发展中,照亮了现代纺织文明的未来发展之路。
 
  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促进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纺织非遗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非遗工作取得实效,记录研究基础工作扎实推进,行业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有序,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历史文化文脉资源有效盘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遍地生花”,有效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广泛推进产业化市场化,适度融入文旅和百姓生活;另一方面,纺织非遗生产组织小、散、弱,资本与科技资源投入不足,人才队伍老龄化突出,非遗产品非遗“秀”商业转换不够,发挥的作用和能量有限,迫切需要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与国家和行业战略同频相融,改变现实状况,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要以“铸魂、强骨、塑形”为方向,坚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展示行业力量,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续写基因血脉;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框同步,增强人们对纺织非遗的文化获得感、美誉度;持续激活纺织非遗的现代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纺织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形象名片”。
 
  未来,纺织非遗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1、高质量促进乡村振兴
 
  纺织非遗资源及传承人群多集中在广大乡镇村寨,纺织非遗工作通过发展手工坊、合作社等方式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过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借鉴国家培育“专精特新”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作法,选择有发展潜力、独特技艺和名师资源的纺织非遗手工坊、合作社提供重点服务和政策支持,鼓励纺织企业与其合作建设传统技艺向产业转化平台,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振兴格局,在增强乡镇村寨纺织非遗产业整体水平同时,保护好在地化纺织传统技艺和服饰,促进乡土文化的认同和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2022年66个国家“非遗工坊经典案例”中,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娄烦县雪梅刺绣非遗工坊、北安乌鱼绣非遗工坊等超4成为纺织非遗工坊,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
 
  以纺织非遗资源丰富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深入挖掘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青海、广西等省区的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持续开展少数民族传承人和工匠技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手艺设计师”培养,组织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企事业单位,对少数民族区域的非遗教育、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运营与管理、资本投入与市场营销等对口支持和合作共建,举办全国少数民族纺织非遗展览,逐步形成由输血向造血机制转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纺织非遗特色产业奠定基础。如,内蒙古兴安盟科佑中旗在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资源支持下、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同志带领下,传承发展蒙古族刺绣文化与技艺,吸纳2.1万当地妇女从业,带动约3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演、体验、培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蒙古族刺绣产业。
 
  3、高质量建立产业链条
 
  《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达194%;带货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要实现非遗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发展,需要以传承人为起点,吸引设计师、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搭建资源、产业与市场相互对接的上下游完整链条,确实解决上游端有资源有创意,下游端热情低投入少,终端文化认可度高而实际消费少等不协调问题,做非遗可以从公益开始但最终出路在于市场化机制,带动产业化、生活化相互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纺织非遗活态化传承,持续展现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生命活力和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4、高质量引领原创品牌
 
  高水平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全面进入自主原创为主的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带动原创品牌创新设计、时尚风格、产品品质、运营模式等日趋成熟,纺织非遗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美学、匠心精神、精湛技艺理应成为当今行业自主原创品牌引领力的重要源泉,品牌的时尚性与民族文化性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原创品牌的价值和本质。如202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可以看到众多设计师品牌与时装品牌,汲取并运用了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五行文化、山海经、书法绘画、古典纹样、宫廷艺术、敦煌艺术、武侠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京绣、苏绣、丝绫堆绣、潮绣、打籽绣、苗绣、缂丝、香云纱、宋锦、皮影等数十种非遗工艺。纺织非遗借助中国品牌的“历史之眼”与“技艺之手”,正逐步走向中国时尚的开阔之处与纵深之处。
 
  5、高质量跨界融合发展
 
  纺织非遗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焕发生机活力,要积极与设计、文创、旅游、商业、金融、国潮、影视、婚庆、包装、软装饰、展会、数字等产业和生活方式跨界融合,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和空间,提高时尚感和实用性,为美化人民生活做出更大贡献。探索尝试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热门IP进行合作和创意组合,提高纺织非遗的现代时尚度和品牌影响力,来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和兴趣,是纺织非遗传统工艺在现代市场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有效方式。如浙江理工大学与海宁中国家纺城签约共建“纺织非遗创意馆”项目,聚焦纺织非遗学术研究、纺织非遗创新创意设计与纺织文创产品研发等创新性工作;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老师,将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两岸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色,用一针一线精细完美地勾勒出如“清明上河图”般的运河大观,展现出苏绣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赋能的创新性表达。
 
  6、高质量促进国际交流
 
  在国际时尚都市和文明古城举办我国纺织非遗推广活动,利用自主举办的国际行业展览会开设纺织非遗专区,组织国内设计师在国际知名时装周举办非遗服饰秀,扩大非遗名师名品的海外知名度,实现高水准的市场与文化价值。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门绝技的纺织非遗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外知名学府、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的纺织非遗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共享人类纺织文明进步成果。如北京时尚控股所属工美集团携数十件国礼精品和非遗创新产品在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上展出;以“流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的中国云南楚雄彝绣发布会在米兰时装周举行,集中发布了40套缀饰彝绣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装服饰;黔东南苗绣《中国苗·艺术展》亮相米兰时装周,以繁复精美的纹样图案、细腻的手工绣制工艺,展现贵州苗绣源远流长的艺术风采。
 
  7、高质量培养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纺织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经营者队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立纺织非遗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环节,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硕本学位点,加强纺织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邀请纺织非遗大师进校园建立工作室,多渠道培养纺织非遗实用和后备人才,鼓励青年学子到行业非遗领域就业创业,为纺织非遗事业贡献青春活力。如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携手博柏利集团共同发起的“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两年内共培训了优秀女性手艺人140名,分别来自苗族、畲族、瑶族、彝族、黎族、土族、蒙古族七个少数民族,为助力女性创新创业、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大量有益尝试。
 
  8、高质量开展行业服务
 
  明确行业组织在非遗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协调服务的责任使命,进一步整合非遗资源,继续打造年度纺织非遗大会的行业服务平台,借助行业展会、时装周、各类媒体扩大纺织非遗市场推广和传播力度,加强非遗团体标准化工作,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赛事,协调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地方行业组织工作关系,形成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氛围。
 
  收百世之衣裳,采千载之遗韵,开产业之生面。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纺织非遗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纺织非遗新形态。从纺染织绣、绫罗绸缎到丝帛锦绢,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宏大和灿烂的非遗,我们的非遗穿越时空,生生不息,必将不断绽放华彩东方之美。期待纺织非遗事业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加快纺织非遗创新实践,高质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织就锦绣前程!

上一篇:北京市童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告

下一篇:盛章学出席2023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并致辞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