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机械网

登录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新质引领,协同共进——开启黄河流域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景

2024-09-29310
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9月26日,2024沿黄九省(区)纺织服装行业协同发展创新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题为“新质引领,协同共进——开启黄河流域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景”的主旨报告。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新质引领,协同共进
 
  ——开启黄河流域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4年9月26日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清、民族兴。”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是我们生存繁衍的空间,精神文化的家园,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关系着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2023年,黄河流域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约占全国的1/3、1/4。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黄河流域的兴盛繁荣是关键所在。
 
  黄河是纺织的源头,纺织融入黄河发展。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多次发掘出纺轮、骨针、骨锥等原始纺织和缝纫工具。从“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粗布麻衣,到“教民育蚕,缫丝制衣”的嫘祖传说,从丝缕之间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往来,到驼铃声中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关于纺织的记忆与贡献,总能在这方水土中找到印证。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纺织产业向着现代化阔步迈进。上青天三足鼎立青岛居其一;五大棉纺织工业新基地中的郑州、西安得其二;以第一座现代化纺机制造企业经纬纺机为代表,一大批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奠基工程在这里诞生。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产业基础,巨大的民生贡献,构筑起黄河流域纺织服装的鲜明轮廓、特殊地位、时代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纺织行业应该以此为遵循,置身其中、寻求更大作为。
 
  今天,大家相聚济南,共同探讨新时期沿黄九省(区)纺织行业发展。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纺织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
 
  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纺织行业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化跃迁、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制造能力冠绝全球。2023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世界占比、纺织服装出口额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2024年共有5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与时代同频,纺织行业在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具有建设性作用。
 
  呈现价值,行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作为流域经济体现最充分的产业之一,行业在集群建设、产业转移中持续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中国GDP过千亿的县域中,绝大多数将纺织服装作为支柱产业。连接生产生活、承载民生就业,行业直接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发展直接惠及三农。
 
  盘活资源,行业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动力引擎。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民营经济是产业的主体,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9.8%,产业的发展对于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营造活力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循环带动要素循环、市场循环,产业创新牵引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繁荣,市场活跃。
 
  赋美生活,行业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优秀传统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在纺织服装中生动呈现,现代生活方式、国际时尚潮流以纺织服装为重要承载。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弘扬东方美学、传达中国主张,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美丽窗口。
 
  打开格局,行业是推动开放合作的桥梁纽带。纺织服装涉及所有国家和地区,且产业链深度关联,具有互补性、兼容性。在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中,行业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场景。目前,纺织业境外投资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行业要找到发展的价值点与着力点。构建与巨大人口规模匹配的供给体系;弥合城乡区域差距,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创造物质财富、树立文化自信;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全球发展、服务人类福祉。综合产业特征、发展条件、未来趋势,以科技、文化、绿色为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二、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产业新范式
 
  当前,以数字、绿色、融合为特征,新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在“技术—要素—产业”传导中,新的生产力质态加速形成。纺织行业正处于技术轨道变迁和产业质态跃升的关键期,新的生产要素、产业关联、价值模式正在形成。
 
  1、打造数实融合的新范式
 
  数实融合带来更具性价比的投入产出关系、更高效的组织形态、更广泛的市场链接,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加速产业体系化变革。“AI+科学”“AI+设计”成为新的创新创意范式。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显示,截至2024年4月25日,全球AI纺织数字创意领域的专利为149件,而在2014年之前,AI纺织全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未超过10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制造向着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的智能化方向演进。生成式AI和数字人的发展也在全面重塑市场运营、电商导购、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如服装智慧服务平台白马智选,借助AI+VR技术实现全交易链条的数智化升级。产业跃迁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迭代。从资金、数据、人才、信息基础设施等维度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显著的极化特征,先发优势明显。2024年,AI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7个在东部地区。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强化AI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探索,也要找到弥合差距的方法路径,避免发展新鸿沟。
 
  2、打造创新驱动的新范式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新业态、新赛道的根基和内核。当前,基础创新正向极宏观、极微观不断深入,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AI、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加速孕育。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扩散应用生态,行业实现与前沿技术、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边界与空间不断延展。如在低空经济领域,碳纤维是重要的物质基础。报告显示,未来6年内,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激增近20倍,其中超过90%的需求集中在碳纤维上;在大健康领域,心肌修复用的可注射弹性导电纤维、微米级材料编织的可置换人体主动脉人造血管等高端医用纺织品持续发展;在海洋工程领域,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成的缆绳,其强度是钢缆的1.5倍,重量却仅为钢缆的1/7。产业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演进、融合发展。
 
  3、打造绿色低碳的新范式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这意味着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产业将面临更加显著的资源环境束缚,需要加快推动全价值链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能源、绿色材料正从源头改变产业要素结构。鲁泰、华孚等采取光伏发电调整能源结构;凯赛生物应用生物法制备长链二元酸,浙江佳人、福建华峰通过化学法生产再生聚酯。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绿色转型构建着新的产业关联。魏桥纺织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降能40%以上,节水20%以上。新的交易模式日渐成熟,二手经济蓬勃发展。二手产品交易平台SHEIN Exchange的美国站点,2023年吸引420多万新用户。以ESG为抓手的绿色管理创新也在改变产业竞争优势。行业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之路,加快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三、正确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黄河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沿黄九省纺织产业发展呈现全新气象。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沿黄九省(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发展纺织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山东作为行业龙头注重系统提升,强化创新引领;河南、陕西、山西、四川在承接转移中,发展先进制造,构筑产业生态;甘肃、宁夏、内蒙、青海在区域转型中,挖掘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战略对接、产业互补、市场共享和技术协同,区域耦合关联日益紧密,呈现出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格局。在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中,在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中,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第一,由集聚走向集约。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品牌化深入发展,规模优势、体系优势稳步提升。山东滨州纺织产业超千亿级,纱线、布的产能、产量全球第一;宁东基地的“中国氨纶谷”,预计2025年产能8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比如四川省的宜宾、广安化纤集群、彭州服装家纺产业集群,乐山、雅安棉纺织产业集群等不断壮大;甘肃省建设兰州新区现代服装加工基地,强化产业集聚;陕西省布局西安、咸阳、宝鸡等纺织园区,形成以棉纺织、功能性服装等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河南省着力打造防晒服、毛衫、羽绒服、童装、家居服、卫衣等极致单品产业基地。在资源集聚的过程中,“魏桥”、“愉悦”、“鲁泰”“丝丽雅”“鄂尔多斯”等一批品牌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得到发展,大中小融通、产供销协同的生态进一步形成。
 
  第二,由特色延伸特长。区域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的专业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成为黄河流域产业的突破方向。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依托优质畜牧资源优势,已形成高水平的羊毛羊绒纺织及精深加工产业链。“中国绒都”鄂尔多斯,2023年羊绒制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比达50%,在全球占比约40%。四川省是重要的茧丝生产基地,蚕丝、绸缎产量稳居全国前二。凉山茧丝、南充丝绸全国闻名。挖掘区域文化,打造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纺织产品成为重要途径。蜀绣、鲁锦、潞绸、土族盘绣、撒拉族民族服饰等纺织非遗在创新转化中焕发时代价值。民族服装、手工地毯、挂毯等品类快速发展。以“圣源”“藏羊”“大自然”“卡比特”为代表的藏毯产业,成为青海和藏族文化的品牌符号。
 
  第三,由创新接续创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下,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转型,智能制造、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新关联、新约束,催生产业新质态、新赛道,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围绕资源和应用场景,纺织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航空经济等融合发展。在山东,纤维可以来自海里的贝壳、海藻与回收塑料;在青海、山西、陕西、内蒙古,纤维可以来自一块煤炭;在四川广安,纤维可以来自玄武岩;在山西、山东、河南,纤维可以来自农田作物。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等纤维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煤化工,推动“煤炭—纤维—纺织—时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成为黄河流域纺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黄河流域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着“民生为大、民生为要”,有力推动区域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黄河九省(区)纺织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面向未来,沿黄九省(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兼顾环境约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文化环境等条件的特殊性,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
 
  1、关注生态的复杂性
 
  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空间。黄河生态系统本底脆弱,环境治理形势严峻,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众多挑战。其中,水资源总量仅为长江的7%,而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发展,要坚持“以水定产”原则,量水而行、节水优先。特别是在发展化纤、印染等产业时,更加关注少水无水印染等清洁生产技术。要关注产业发展带给区域环境的影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中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边界。
 
  2、关注资源的特殊性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 70%,石油储量占 50%,黄河流域中上游聚集了全国约80%的煤化工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料保障和增长空间。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绿电资源的优势为产业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新优势。算力枢纽的快速发展也正形成发展机遇。“东数西算”工程规划的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中,黄河流域占据四席,强大的算力支撑优势,构筑起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高地。黄河流域环境复杂、结构多元,从沙漠、草原到平原、海洋,从农业、畜牧到制造、军事,多样的地貌生态和经济形态,为纺织产业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原料、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比较优势也在调整,构筑着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3、关注区位的互补性
 
  “南北呼应、东西交融”。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交叠,其中青海、四川两省同属长江流域,成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节点。区域联动发展,构筑起统一大市场的大格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国家进入全面开放、陆海统筹、门户引领的发展新阶段,黄河流域由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为走向世界的前沿。黄河中上游省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同时拥有西安、郑州等多个中欧班列枢纽城市,具备打造产业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优势。2023年,沿黄九省(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达到368.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12.6%。黄河流域的地区差别大、产业不平衡,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是行业的分布现状,也是未来的发展空间。以高水平开放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4、关注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涵养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势能。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齐鲁文化的儒家思想,到关中文化的民俗艺术,从河湟文化的民族交融,到河洛文化的哲学礼乐,区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聚集在此,内藏锦绣。深厚的文化体系为产业发展赋予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黄河流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风貌。独具黄河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产业创新的丰厚土壤。
 
  四、开创沿黄九省(区)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行业要把握机遇,挺膺担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尽快形成新气象。
 
  1、筑绿色底蕴,完善生态
 
  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区域独特资源禀赋,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发挥中下游地区产业集聚优势,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要充分依托上游地区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化纺织服装行业用能结构。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低水耗、少污染的染整技术和环保材料的研发推广,全面提升行业绿色技术水平。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ESG实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生产标准与认证体系,为行业绿色化发展树立标杆。
 
  2、强制造根基,建立优势
 
  固本与兴新协同,存量与增量并举,高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体系。把发展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黄河特色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把握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炼化、煤化工与纺织服装全产业耦合发展。关注海洋经济、生物经济等新赛道,在纤维新材料、功能纺织品等领域寻求新突破。加快生物基纤维等绿色材料的开发应用。加强行业数智转型,推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构建柔性制造体系,提升个性化定制和快速响应能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迈进,打造具有全球优势的现代纺织服装制造体系。
 
  3、践协同理念,促进合作
 
  统筹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因地施策促进产业特色发展。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强化上游原材料基地和中下游加工制造的联动发展。探索推广“共建园区”和“飞地经济”模式,鼓励不同省份跨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格局。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引导高端要素、创新资源集聚集约,放大规模优势,打造产业增长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县,实现县域经济与城市群都市圈的高效衔接,充分发挥产业在城乡融合中的带动作用。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4、拓产业未来,开创新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新材料、数实融合、绿色印染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科技攻关。依托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区域创新中心,发挥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打造数字基座,强化算力支持,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推动纺织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产业融合,构建有特色、有梯次、有协作的未来产业生态。
 
  5、树文化自信,融汇价值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以文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和业态融合。围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推动流行趋势研究,讲好“黄河故事”。把握国潮风口,以差异化、特色化的符号和产品表达中国时尚。掌握流量密码,在数字经济语境中打造大师大牌大事,构筑文化影响力,时尚话语权。要把握人工智能机遇,形成时尚发展新范式。加强文化产业与实体制造的双向互动,依托非遗项目、民族服饰和特色手工艺等丰富文化资源,开发高附加值文创产品。借助文化创意、文旅融合等途径,助力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发展,构筑具有黄河风韵的时尚生态。
 
  黄河流域是英雄的土地,孕育出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涌现出以赵梦桃、郝建秀为代表的行业英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这些伟大的精神品格必将演化为黄河流域的锦绣前景。
 
  万里黄河从山东入海。今天我们所努力的正是沿黄九省(区)纺织产业的星辰大海、广阔未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起努力。

下一篇:中国香港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