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为媒 讲述“晋善晋美”的中国故事
——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武俊敏
- 2024-10-12470
- 来源:消费日报网 贾淘文
大师简介
武俊敏, 唐人绣坊掌门人,武氏家族第四代绣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服饰里的中国组委会“非遗传承大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申报的《文化产业之染绣融合技艺》入选2023年“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的立项,她创立的唐人绣坊文创体验基地,入选2023央视春晚“十佳诗意研学基地(营地)”。
翻开历史,充满浓郁山西特色的晋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浸润了5千多年,放眼当下,融合了画、染、剪技艺的“武氏绣法”正为传统的晋绣技艺赋予了强劲的时代生机。
三十年间,武俊敏大师在一方绣布之上,深挖晋绣文化根脉,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她的创作技法根植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尝试将祖传技法与师传技艺融为一体,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以立体为造型”“以堆为骨”的艺术表现技法,以“画绣合一”“染绣合一”“剪绣合一”“人机合一”的核心技术手段,将“晋文化”中的“晋元素”不断融入作品之中,使晋绣在保留了传统刺绣风格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与超越。
始于热爱 钟情一生
走进武俊敏大师的唐人绣坊,琳琅满目的藏品令人眼前一亮,展柜里、墙挂上一件件珍贵的老绣片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晋绣的辉煌过往与时代荣光。憨态可掬的虎头帽、立体造型的狮子滚绣球帽尾、满坠流苏的蝙蝠剪贴绣帽饰、色彩明艳的凤飞花围嘴……令观者恍若沉浸在山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沉醉、痴迷且无法自拔。
“如果说苏绣是工笔画,那晋绣就是写意画。您看,单这一件狮子滚绣球帽尾就使用了钉片绣、平针绣、堆鼓绣、抽纱沿边绣等绣法。这些藏品都是我的祖母留下来的,有些绣片已有上百年历史。这些充满匠人匠心与人情温暖的藏品,不仅鲜活展现出了晋绣百年传承的文化脉络,更是时刻督促我牢记传承使命,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永恒动力。”武俊敏大师向记者介绍,晋绣作为山西的地方绣种,拥有独特的民间地域文化特色。晋绣风格多样、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极具黄土高原朴实、粗犷的民风,真实地反映出三晋大地质朴自然的民俗生活。晋绣的针法富于变化,在唐代之前一直流行“锁绣法”,唐代开始发明了“平针绣法”,其中“武氏绣法”的针法就分为9大类、200余种,堆骨绣、贴布绣、纳纱绣均属于“武氏原创”,其特点在于匠人在刺绣过程中,会加以塑形及立体制作的工艺,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据介绍,“武氏绣法”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不同的材料变化与不同的工艺的叠加,产生出全新的艺术效果。制作一件晋绣作品,首先要画出构思好的图稿,再通过描图画样、针刺扎孔、漏印留痕、上绷架等工艺流程进行创作,最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将“武氏绣法”中的贴布绣、纳纱绣、三针绣等技法表现出来,这样制作出的晋绣作品就会呈现出立体且具有层次的艺术效果,兼具笔墨神韵和刺绣之美。
武俊敏大师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受到祖母的影响喜欢上了晋绣,祖母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的母亲,母亲又传给了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帮着祖母和母亲一起绕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在她们的教导下学习晋绣。从小的家学熏陶,让我对于晋绣充满了亲切和热爱。艺术创作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让我真正领略了刺绣创作从工到艺的乐趣。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创作的灵感,才能使原本漫无章法的创作思绪变得清晰和成熟。”
大力弘扬 无私授艺
为了更好地弘扬晋绣这门优秀的非遗技艺,武俊敏大师建设了非遗晋绣研学基地,为晋绣艺术的发展积极拓展更为多元化的展示空间。她融合晋绣的传统技法与新技术的应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互动体验课程,通过研学课程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晋绣的传统文化魅力,感受到当代晋绣的时代风采,为晋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培育出更多的“接班人”。
多年来,武俊敏大师在传播晋绣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产业发展。她坚持创作的同时,还通过在学校举办研学活动和艺术讲座,不断丰富晋绣的文化内涵和传播路径。武俊敏大师对于收徒只有一个硬性规定——只会选择真正热爱晋绣的人,而不是抱着试试看态度来“尝鲜”的看客。她对记者说:“如今,被我认可的徒弟已经有一百余名,这其中90%以上都是女生,同时也有一部分男生也愿意加入到晋绣技艺传承的事业中。看到这些年轻人从心底喜欢晋绣,令我非常欣慰和自豪,我也将所有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晋绣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发展的困境始终伴随着这门艺术的成长。”武俊敏坦言,晋绣是一种精神与感情寄托的载体,但在历史上既没有得到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的追捧和欣赏,也没有得到长久而系统的商业化运作。因此,能够成为商品的晋绣产品较少,特别是形成高附加值的晋绣商品更少。档次低、精品少、专业技能人员欠缺、生产规模小成为制约晋绣发展的短板。
为了发展壮大晋绣事业,武俊敏大师创立了唐人绣坊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在省、市各级宣传部、文旅部门、行业主管协会与社会各界的指导和帮助下,研发出多款刺绣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和商务礼品,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唐人绣坊文创体验基地,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体验非遗文化的深厚文化魅力。
“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在晋绣的传承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都会给自己定目标、下任务。虽然,我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心里还在为晋绣的未来勾画着新的发展路径。目前,我的工作重点是在晋绣产学研全产业链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创新突破。”武俊敏大师说道。
活化传承 以艺兴业
如今,晋绣产业在武俊敏大师的大力推动下,逐步从小作坊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稳步发展。随着晋绣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也为当地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与发展,并带动当地旅游业、娱乐业、演艺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地区整体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形成文化产业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任何时代的艺术都离不开创意,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激发创意的肥沃土壤。艺术没有国界,但又具有区域特征。山西的民间艺术只有保持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韵,才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彰显出独特魅力。晋绣技艺是山西妇女的智慧结晶,曾经的晋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通过家族传承的形式得以延续,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晋商先辈们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将晋绣之美传播到营商之路上的每一个节点,同时也将国外的美学元素带回山西,融入到晋绣的创作中去。可以说,创新、融合始终是晋绣发展的永恒动力。”武俊敏大师认为,现代晋绣的商品化转型,一定要在结合传统艺术形式和融入时代背景之下探索出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只有“守住根”才能让晋绣在传承中实现活化传承。
如今,武俊敏大师创立的唐人绣坊,已实现日产1万套(件)产品的生产水平,年产值达1000万元左右,年利润达500万元以上。绣坊聘用固定员工10人,参与“农户+”合作模式的员工有19人,拥有多头电脑绣花机4台,进口打样机1台,缝纫机2台,裱装机、钉角机、卡纸机、切割机各1台。在武俊敏大师和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唐人绣坊已发展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中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国品牌研究发展中心将唐人绣坊作为“中国刺绣品牌建设示范单位”加以培育和扶持,着力打造晋绣第一品牌。
采访中,武俊敏大师感慨地对记者说,“几十年的从艺之路,让我与晋绣结下了不解之缘。晋绣展现出独具山西风土人情的文化之美,既代表了一段辉煌的非遗文化发展史,又承载并记录了我儿时的梦想、青年的奋斗、中年的坚守。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晋绣技艺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不断开花结果,让晋绣浓艳热烈的色彩被更多人所了解、所热爱,让晋绣展现出的喜悦与热情重回百姓生活,成为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我愿用晋绣铺就一条锦绣大道,与越来越多具有山西特色的优秀传统非遗技艺携手前行,将‘晋善晋美’的中国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