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机械网

登录

针尖上的国粹——京绣 “中国红”

——访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毕红
2024-10-28237
来源:消费日报网
  大师简介
 
  毕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荣获2024年度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三十位提名候选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京工巧匠”、2021年度“中国十大著作权人”等称号。2021年,故宫博物院为其出版发行专著《雲裳华仪——毕红清代服装藏珍暨原创作品集》。
 
  从艺二十余年来,毕红大师不仅肩负着京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同时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新时代传承使命为己任,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衣为载体,以京绣为艺术语言,用巧手描绘出京作艺术之美,以针线谱写锦绣中华的五彩华章。
 
  初见毕红大师,记者便被她爽朗的性格所感染。讲起非遗京绣和宫廷服装艺术,毕红大师兴高采烈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设计并手工制作的京绣中国衣和她珍藏多年的清代宫廷刺绣服装,详细介绍了中式华服每个细节的工艺技法和刺绣纹样的吉祥寓意。在谈及京绣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时,她又眉头紧锁,思绪万千,眉宇间尽显沧桑。
 
  “我的身体里好像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是六七岁的儿童,永远精力充沛、率真快乐;另一位是深沉多虑的老人家,充满岁月累积的通透与沧桑,两个灵魂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生。对于技艺传承与艺术创作,我永远保留着孩子一样的天真和好奇,而当面对困境与挫折时,心中的老者又会不断提醒我督促我,要坚定地走下去,永不言弃……”毕红大师说道。
 
  以“展”为媒
 
  京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在今年5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毕红大师荣获了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称号。在谈及此次获奖感受时,她说:“获此殊荣的每一位大师都非常值得我学习。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非遗京绣传承人,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更加坚定我守护华夏文明本源,勇于创新的决心和勇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连续四届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我们这些深耕传统非遗的匠人搭建了技艺展示与交流互鉴的平台,随着博览会的规模不断增加,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也为众多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今年的博览会上,我向来自全国的行业专家与观众们展示了非遗京绣的技法与自己的作品,作为一名完全靠作品说话的手工匠人,能在这样的盛会和众多姊妹艺术、尤其是四大名绣的技艺传承人与艺术大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已是幸事,可以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地创新与进步。”
 
  从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到“百鹤金鼎奖”,毕红大师带着每一件都要花费数年才能完成的精美绝伦的非遗京绣中国衣,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金奖。一张张奖状与一枚枚金牌的背后,是毕红大师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匠心缩影,每个金奖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她对非遗京绣,对传统文化与匠心的深切热爱与执着守护,同时也在默默地守护她的汗水泪水与笑容。
 
  采访中,毕红大师对记者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与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者的创造力,激发手工劳动者的创造性,更好地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她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就是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当前传统工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传统工艺振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守正创新
 
  开创中式华服新篇章
 
  京绣,源于宫廷刺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京绣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具有“京作”特色的燕京八绝之一。在毕红大师看来,京绣作为宫廷刺绣的延续,是最能体现传统服装功能属性、审美格调的重要装饰手段。京绣的针法主要以盘金绣、平金绣、打籽绣、平针绣为主,图案纹样设计应用重视吉祥寓意,京绣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其创作灵感和图案构思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好的历史典故密不可分,是中国祥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宫廷造物艺术性,并在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从创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毕红大师每天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充分继承传统技艺,更要时刻捕捉与解读当代的时尚流行风潮。多年来,毕红大师始终坚持原创、坚持守正创新,执着于手工技艺与实用结合,在作品中融入更具有时代感的审美表达方式。
 
  “传统孕育时尚,时尚融合传统。我从收藏传统服装到创新传统服装的过程,正是对守正创新的最好诠释。从设计到选料,从配色到刺绣,从裁剪到缝作,包括对团队不同岗位技能的考察和验收,每个环节我都会尽心尽力,力求将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美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通过京绣作品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爱上中国衣。”毕红大师表示,曾经有人对京绣存在着些许误解,认为这个绣种不够精致,这些观念追根溯源都可以理解。早在清末民初,宫廷刺绣匠人流落民间,无法获得专供的优质材料,只能因陋就简使用廉价粗糙的材料进行创作,因此留下的绣品就容易让人误解为“粗糙”。为了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京绣,我将自己近三十年的收藏,当作了解宫廷刺绣的最好教材,深入研究、挖掘、整理设计与刺绣制作工艺技法,在履行传承人责任的同时不断研发创新。
 
  为了深入研究和学习古代匠人的制衣技巧,毕红大师将自己珍藏的清代美衣进行拆解,以求无限接近、借鉴学习古代匠人的成作技巧。她对记者说:“在拆解这些清代服装之前,我和团队成员紧张到了极致,既怕破坏后不能复原,又怕复原之后不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如果不去拆解的话,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去了解古代匠人的一些工艺技术。我想这也是‘不破不立’的另一种解读。最终在我们的拆解与复原过程中,传统华服的整个工艺环节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地显露出来。马面裙‘马面’的宽窄有多少个不同类型的数据,襴杆的长度尺寸,膝襴与鱼鳞百褶的风格,都蕴含了非常精准的数据在其中,这些数据也决定了一件传统华服的‘美度’与‘美态’。这其中的‘态’和‘度’都是形容情绪的,因为服装也有情绪,刺绣与配色之美实际上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既作用于穿着者情感表达,更作用于制作者的匠心传递,这其中每一个与华服相关联的人,都成为了这件艺术品的共同创作者,让整个作品的‘美度’与‘美态’完美地呈现。”
 
  毕红大师表示,非遗传承要讲求活化利用,一门艺术如果脱离其共生的载体而孤立存在,将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与美学韵味。从古至今京绣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始终没有改变,京绣与华服共生,既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瑰丽多彩,又传递出吉祥美好的寓意,因此我在创作过程中,时刻围绕如何将京绣与华服,与人,与环境,与饰品相融合,致力推广践行“中国人穿中国衣”的文化理念,让传统的京绣以“新时代下新的审美”的服装语言讲述最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或传统或当代的京绣服装重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与时俱进
 
  擘画非遗发展新蓝图
 
  在毕红大师二十多年的潜心努力下,京绣“牵手”中式华服,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持续传承和创新的发展之路。她带领碧泓云想团队原创设计出一系列全新风格手工缝制的京绣服装与文创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祥瑞文化的精彩和瑰丽。她一边传承京绣技艺,一边不断总结记录自己的审美和设计理念,带领团队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原创设计和古法手工,以精妙的传统刺绣与全手工缝制方法,围绕抢救、挖掘、保护传统服装服饰的织绣纹样及古法制衣技艺开展传承工作,并致力于宫廷服装以及织物绣品的收藏、研究与技艺传承。
 
  毕红大师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除了将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也必须推出一大批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这个充满时尚气息与艺术个性的新时代,我们的京绣手艺如何体现出最大的艺术价值?老非遗如何去与新时尚相融共生、美美与共?这一系列的创新设计的基础又在哪里?我们要推出哪些符合当下人们生活需要的作品?这些产品和作品又是否会被公众所认可和接受?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也成为非遗京绣传承之路上急需打破的枷锁。我认为,创新是必然,但是不能盲目地为了创新而创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必须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去探求传统手工艺与当下时尚完美结合的落脚点。
 
  她对记者说:“为了让非遗京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必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京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手艺人,我们需要更好地吸收当下的时尚和美学元素,以此作为作品的灵感来源,并将这种现代元素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创造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从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和喜爱。如果我的作品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发更多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那才是我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的财富,才是非遗传承人存在的价值。毕红这两个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守住京绣这门散发着古代匠人与当代艺术家指尖温度的手艺。”
 
  毕红大师表示,未来我们希望非遗京绣能够更多地量化,有更多的人热爱非遗京绣,在研究传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前提下,不断集合全社会的智慧和动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热爱京绣,并通过我们的藏品与作品去了解非遗京绣,喜爱并参与到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以全新的时代视角重新发现京绣之美,让世代相传的京作手工技艺持续发扬光大。

下一篇:陈大鹏:深化产业变革,激发创新活力,拥抱科技变革新时代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